盲盒这种现实的开箱游戏,你参与了吗-
今天,我们不谈论游戏,而是来聚焦今年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产品——盲盒。
百度给出的解释是,盲盒内通常装有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产品,或是设计师特别设计的玩偶。之所以称之为盲盒,是因为在盒子外并没有标注内部商品的信息,只有打开盒子才能揭晓答案。这种不确定的刺激感,使得盲盒成为了一种令人上瘾的存在。

盲盒文化源自日本,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末期的“福袋”促销。这种传统的年末促销活动,如今已被演绎成各种形式。福袋中通常包含一些热销商品,但内容并不对外公开,这种完全依赖运气和惊喜感的消费模式,深受消费者喜爱。买到心仪商品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扭蛋”作为一种新的玩法应运而生。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扭蛋机中,消费一定金额即可抽取一个扭蛋。这些扭蛋多为知名IP的周边产品,具有一定的增值空间。无论是想试试运气,还是只是喜欢这些小玩具,都会让人忍不住想尝试一下。
大概在2012年左右,扭蛋文化进一步演变,衍生出了如今火爆全国的盲盒。以Molly系列为例,一套盲盒中包含12个基础款玩偶,而整箱盲盒中只有一盒藏有隐藏款的玩偶。为了集齐整套盲盒,有人不惜花费数万元甚至更多。据数据显示,近一年的时间里,有30万盲盒玩家进行交易,每月发布的闲置盲盒数量较一年前增长了320%,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那么,为何人们愿意为盲盒投入如此多的热情和资金呢?
是人的“收集”心理。无论是小时候的干脆面里的水浒卡还是现在的支付宝集五福活动,人们都热衷于收集。盲盒通过引入“隐藏款”,放大了人们的期待和欲望,激发了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
“随机性”对于人的诱惑是巨大的。人类迷恋小概率事件,对于无法预期的盲盒有着天然的青睐。盲盒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青年,他们富于冒险精神,容易被随机性所吸引。
文化的驱动也是关键。当前的盲盒文化离不开商家的包装和文化层面的共鸣。就像球鞋一样,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使得产品更具价值。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是因为他们认同这种文化,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寻求认同的一种方式。
以Molly为例,她的火爆同样离不开限定、联名和文化元素的加持。这个看似面无表情的Molly,却深受消费者喜爱。有人愿意高价购买限量版的Molly城市限定款,因为她在消费者心中有着特殊的寓意和价值。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注重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愿意为能给自己带来开心和陪伴的产品支付溢价。盲盒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需求,成为了现象级的产品。谈到盲盒,想必大家不会陌生。这种模式,与游戏中的抽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抽一次就心满意足,然而却总是难以抵挡再次尝试的诱惑。抽中那难得的“金色传说”或“隐藏款”,其喜悦之情,与开箱子、十连抽并无二致,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不小的经济投入。
“盲盒一面墙,北京一套房。”这不仅仅是一句调侃,更是揭示了盲盒经济的疯狂程度。心中恶魔常常会引诱我们:“抽卡一时爽,一直抽卡一直爽。”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盲目追求盲盒,可能会失去更多。
有些玩家甚至将盲盒视为一种“理财手段”,然而这种投机心态只会让人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盲盒和某些潮流商品一样,并不应成为投资的选择。当前盲盒市场正处于一个颇为不合理的阶段,许多商家利用各种手段来牟取利益。
游戏界的抽卡问题也同样引人关注。以日本游戏《碧蓝幻想》的猴女事件为例,该游戏在活动期间将某角色抽卡概率提升至6%,然而玩家实际抽取次数远超官方概率才获得角色,这一事件引发了玩家的愤怒。手游中的抽卡机制尚且如此,现实中的盲盒开箱游戏更是充满了“赌”的意味。
盲盒和游戏中的抽卡都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人充满了期待和欲望。这种不确定性也让人容易失去理智,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我们不应该被这种不确定性所迷惑,更不应该在追逐玩具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当我们为自己兴趣爱好买单时,也需要保持理性。盲盒并不是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所说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盲盒吃多了一定会苦。不要被欲望主导了自己的抽奖之手,保持理性才能让我们在消费狂欢中保持清醒。毕竟,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短暂的满足和虚荣,而在于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和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