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挖人Q2成本再攀升 网友称斗鱼靠法务创收虎
虎牙CEO李学凌曾强调,小平台挖主播可以理解,但大平台若也陷入挖角风波,则显示出平台培养机制的严重问题。他明确表示,挖主播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流量增长。现实却给李学凌的言论狠狠一击。
虎牙,这个曾经以培养和扶持主播为主的平台,如今却在斗鱼的游戏板块中挖走了LOL主播青蛙、炫神和李政等核心力量。这一举动看似让斗鱼损失惨重,一时间三大游戏主播的出走无疑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在与虎牙争夺游戏直播第一平台的关键时刻。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那高达1500万的违约金,而虎牙似乎准备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经历了上市后的短期暴涨,虎牙的股价近期进入了一个明显的瓶颈期。面对投机资本退去后的未知态势,市场对虎牙的前景充满了疑虑。而对于其高价挖人并教唆主播踩踏前平台的策略,斗鱼除了呼吁行业规范、保护主播权益外,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担忧。业内也在热切期待斗鱼的上市进程。
说到虎牙的问题,其缺乏造星能力的问题不容忽视。从上市开始,这一问题就被媒体反复强调,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虎牙引以为傲的“大主播们”大多是挖角而来,存在不可控性,甚至包括一些深陷风波的问题主播。
虎牙的用户基数、流媒体内容质量以及主播的参与度与表现,对于平台的成功至关重要。新环境需要适应期,主播们跳槽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水土不服。随着问题主播的入驻,虎牙的政策风险也在增大。平台需要承担重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面临制裁,包括中止运营、关停平台或吊销营业执照等。
从虎牙此次可能支付的巨额违约金和主播工资来看,其2018年第二季度的营收成本将十分高昂。尽管第一季度净利润达3140万元,总营收为8.463亿元,但全年营收21.8亿仍亏损0.8亿。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暴露了其营收的痛点。
在网友眼中,上市的虎牙资金充裕,却宣布要投入30亿造星。尽管部分资金用于挖角和赔付违约金,但其渴求改变现状的顽疾已被公众所认知。对于直播平台而言,高昂的带宽成本已经不堪重负,而虎牙在主播身上的投入更是高达13.9亿。加上工会乱象和返点问题,虎牙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改变。
面对行业流量瓶颈,虎牙的营收结构单一,95%的收入仍依赖于观众打赏。游戏直播的变现模式应转向to B已是业内共识。斗鱼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列,从招商力度和广告收入可以看出其优势。而虎牙则陷入了瓶颈期,试图通过挖角游戏主播来突破困境,但其根本目的仍是试图击败竞争对手斗鱼。斗鱼拥有更多的融资和更早的盈利实现,追赶之路仍充满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虎牙资源的重点倾斜在星秀和“吃鸡”两大板块。星秀带动营收,“吃鸡”带动流量,连招股书也承认,“吃鸡”让虎牙在游戏直播市场实现了翻身。对于其他板块如LOL、Dota2等,虎牙似乎采取了放任不管的策略。
这场激烈的竞争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的变化。无论是斗鱼还是虎牙都在积极***新的增长点并努力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以此来巩固和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一直以来,LOL以其无与伦比的人气在游戏界屹立不倒,而Miss和骚男的加持更是为其锦上添花。反观Dota2,虽然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在人气方面似乎稍显惨淡。不过最近听说Dota2也会有重量级“巨星”加盟,这能否为其带来新气象,我们拭目以待。
虎牙平台似乎意识到了这种人气差距的挑战。特别是考虑到LOL和Dota2在中国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虎牙决定采取一种独特的策略来吸引这两个板块的观众。它瞄准了斗鱼平台上的LOL主播,包括青蛙、炫神和李政等人。近期,这些主播纷纷跳槽至虎牙,并声称斗鱼存在欠薪问题。有趣的是,这些主播都来自同一家经纪公司,他们的跳槽行为似乎并非偶然。
面对这种情况,斗鱼迅速做出反应,坚决表示对于恶意跳槽和抹黑声誉的行为会追究到底。我作为观察直播行业两年的从业者,见证了虎牙从各大平台挖主播的历程,从触手、熊猫到斗鱼、全民等平台。但我发现,尽管某些平台失去了顶尖主播,他们并未因此一蹶不振。这是因为用户壁垒的存在,一旦用户对平台产生依赖,他们就不会轻易离开。
对于虎牙来说,情况似乎有所不同。他们似乎始终未能培养出自己的原生主播,用户壁垒也相对薄弱。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他们不得不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挖掘各种类型的主播。据说,虎牙甚至愿意花费千万挖走那些百万培养出的主播。这也引发了网友的调侃,称斗鱼的法务部门每年都能因此创收,其中不乏虎牙这样的竞争对手的贡献。
但值得注意的是,被挖走的大部分主播在虎牙的发展并不如意,除了韦神外,许多主播的影响力在虎牙都未能延续。虎牙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或许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策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