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男***(天纵奇才苏轼,宦海沉浮,三进三出,
究竟是何缘由,让大文豪欧阳修在评阅试卷时陷入深深的纠结呢?眼前这份考卷,无疑堪称本朝科考以来的巅峰之作。面对这份佳作,欧阳修却陷入了犹豫:是否应该将其评为状元呢?
这份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其作者竟是两宋时期的全能才子苏轼。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特别是尧和皋陶的故事,让当时的考官们无不为之惊叹。这些饱读诗书的文豪们从未见过如此精彩的故事,文章夹叙夹议,文笔犀利,直指人心。面对这样的佳作,他们谁也不愿开口说自己未曾读过相关书籍,以免显得自己孤陋寡闻。
当考试名次公布后,针对这篇文章,有人向苏轼询问那精彩故事出自哪本书。而苏轼却笑着说:“这是我编的。”听到这句话,考官们全愣住了。这也能行?
就如同鲁迅先生的愤青言论,“我没说过这句,不过确实说得在理”,虽然苏轼编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其真实性却让人信服。就像我们都觉得高考现场编故事是一种技能,只要你编得巧妙,编得精彩,你的文章就能脱颖而出。显然,苏轼绝对是一位高考奇才。
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深感佩服,感慨道:“如此英才,老夫自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由此,我们有了今天的第一句话梗“出人头地”。
苏轼凭借他的才华成功成为了公务员,被派往凤翔做签判。虽然只是地方小官,但他的才华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那里,苏轼敢于直言的职场特性也早早地显现出来。
据说凤翔的陈太守看不起这个年轻的后生苏轼,认为他自傲高冷。一次陈太守约请苏轼写书时,苏轼写下了有名的《凌虚台记》,有理有据,其中一句“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之矣”仿佛向世人宣告他在讽刺太守的好大喜功。陈太守虽然与苏轼不对付,但却爱才如命。他看到苏轼的文章后,竟然赞不绝口,并将之刻入石碑,以供后人借鉴。
而苏轼爱写文“调戏领导”的习性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文章既有才华的展现,也有对领导的微妙调侃,这种风格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苏轼的友情深厚,这一情感在调任黄州后与友人陈季常的相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二人把酒言欢,时光仿佛停滞。陈季常惧内的趣事也是苏大学士为我们所爆料。某日,二人畅谈诗词之际,陈季常夫人突然大吼一声,吓得陈季常手中竹杖都掉落在地。这一场景令苏轼忍俊不禁,以诗记录下了这一趣事,“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苏轼的率真与敢言,在朋友间被视为奇才、带来欢笑,但在官场却屡次为自己招来麻烦。他的职场特性,既让人欣赏其诚实与勇气,又让人为他的仕途担忧。事实上,苏轼一生的仕途起伏,与他的直言不讳息息相关。
1066年,守孝三年的苏轼返回京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者——王安石。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变法。新法的初衷是富国强兵,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劫贫济富的现象令人担忧。
心怀民生的苏轼无法忍受这种不公,上书神宗表达异议,直言新法不便于民,无异于耍流氓。神宗作为变法的坚定支持者,自然无法容忍苏轼的质疑,对苏轼的建议并未采纳。
新旧两派对变法的争论愈演愈烈,才华横溢的苏轼因经常得罪权贵而被诬告。不愿卷入这场党争的苏轼选择主动外调,赴杭州任职。
在外任的八年里,除了杭州通判的职务,苏轼还曾在密州、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任职期间,他目睹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通过诗歌发泄情绪,讽刺新法,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公元1079年,苏轼因在徐州带领百姓抗洪有功,被神宗下令调任湖州。在谢恩的回信中,他写下了表达自己不适合追逐潮流、但能牧养小民的词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一表达无疑再次触动了某些小人的敏感神经,他们抓住机会对苏轼的言论进行攻击。
苏轼的率真与勇气令人敬佩,他的诗词流传千古,而他的生平事迹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朝廷政策之间的纠葛,更揭示了正直与勇气在官场中的价值与挑战。经过御史台的层层罗织,苏轼的诗句被用来编织罪名,朝廷以“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屡教不改”等罪名将他告上朝廷。一脸懵逼的苏轼,还未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被押解进京,身陷御史台监狱之中。这座监狱深邃无比,不见天日,因其常有乌鸦聚集,被称为乌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度过103天惊心动魄的牢狱生活后,苏轼本以为自己将大限将至,但他的才华横溢和人格魅力让他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与援助。虽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专门写信给神宗,强调明君不杀有才之士的道理。深居后宫的曹太后也借神宗探病之机为他求情,提及仁宗在位时便对苏家兄弟极为欣赏。宰相吴充更是直言不讳:“陛下效仿尧舜之贤名,为何容不下苏轼一人?”在众人的努力下,苏轼终于重获自由。
天生乐观的苏轼刚刚走出囚笼,便以诗表达情感,其中一首诗写道:“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他称这次经历如同梦境一场,醒来后依然心怀感激,对这次冤案一笑置之,并誓言未来依然会坚守自我。
据说这首诗一出,连他的弟弟苏辙都紧张得捂住他的嘴巴,劝他少说为妙。然而这只是他三次被贬的第一次。后续他更是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作为犯官留任察看,不得签署公文且无俸禄。为了养家糊口,他甚至租地务农。最远的一次被贬,他因直言王安石变法也有可行之处而触怒反对派,被贬至遥远的南海三亚。
南海之地食无肉、病无车、出无使,连基本的书写工具都缺乏。但乐观的苏轼却在此地发现了海南二宝——槟榔和生蚝,并写下关于它们的诗歌。他还自比为海南箕子,教导人们开垦荒地、种植农业,并在此地办学堂,培养出海南岛的第一位进士。
在公元1101年北归途中,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下:“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话既表达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也展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那个传奇的苏轼:诗与人生的交响
有人描述苏轼,那位即使在贬谪之地也能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文学巨匠。他的文字,如同灵魂的乐章,即使在人生的低谷,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你是否知道,那个在闹市中默默无闻,却能在朋友圈分享快乐点滴的他?那位,即便在62岁高龄被贬至荒凉的海南,仍能以生蚝为美食,书写出生动的食谱。只要有苏东坡在的地方,就有诗与远方。
这位伟大的诗人也曾写下“心如死灰”的诗句。这并非他的颓废,而是他对命运的无奈,半生宦海沉浮,三进三出,让他看清人世间的种种不公。他的心虽哀莫大于死灰,但他却以讽刺的手法,回顾自己一生在逆境中的创下的功业。那是他对自身的和解与释然。
苏轼从不屑于争斗,只想做一个为民谋福利的好官。但命运多舛,他始终在“得罪人”与“正在得罪人”的路上徘徊。他虽半生颠沛流离,却依然不改赤子之心。他针砭时弊,直言不讳,屡遭磨难,却乐观豁达,初心不改。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的达观豁达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就像一部动人的史诗,他的诗与他的人生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悲怆、乐观的交响乐。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攀登、去感悟。他的一生,是对人性、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热爱。让我们从苏轼的诗中,感受他的人生,感受他的达观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