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成千上万个游戏却都不玩,这些人是有病吗
Steam玩家间的奇特现象:喜加一潮流的独特解读
Steam玩家间有一个特别的词汇,名为“喜加一”。这个词描述了一种奇特的游戏购买行为:一些玩家在购买了游戏后,并没有真正去游玩,只是看着游戏躺在自己的库里,就能心生欢喜。初听之下,这似乎有些令人费解。
回望过去,那是一个正版游戏相对稀缺的年代。那时,无数游戏玩家历经千辛万苦,尝试各种方法,才找到那些网上的“破解版”。如今,随着正版无毒游戏的兴起,为何有些玩家却买了游戏却不玩?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

据Ars Technica在2014年的报告,Steam平台上约有37%的游戏在被购买后从未被玩家启动过。这一数据令人震惊,意味着在Steam的每一次交易背后,有三分之一的金额其实并未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尽管如此,许多玩家似乎并不为此感到困扰,反而在Steam社区分享他们的“喜加一”经历,寻找更多的喜加一途径。
这些喜加一的行为背后,有的是慈善包的助力,有的是超低折扣的诱惑。玩家们在不同的区域当起了“巴西人”、“俄罗斯人”,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多地喜加一。然而当问及他们拥有的某款游戏体验如何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都花钱买了,你还让我花时间玩?是不是有点过分?”这种现象不仅限于Steam平台,其他如暴雪、育碧等游戏公司也有类似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玩家买了游戏却不玩呢?经过观察,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跟风购物型的玩家。他们往往是受到他人的强烈推荐或是媒体的大力宣传而购入游戏。比如去年的《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由于广大玩家和媒体的极力推荐,许多没有接触过主机游戏的玩家纷纷购入了Switch。但买回来后发现游戏难度过高或玩法过于自由,最终只玩了几十个小时就失去了兴趣。这种情况在其他热门游戏中也屡见不鲜。对于这些玩家来说,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先通过网络直播观摩老玩家的游戏过程,再决定是否购买。
第二种则是囤积强迫症的玩家。他们和现实生活中有囤积强迫症的人一样,总是忍不住购买更多的游戏,安慰自己“以后肯定会用到的”。这些游戏在他们购买后就一直躺在库里,等待着被游玩的一天。然而这一天往往遥遥无期,下一波打折又来,他们依然重复着上次的购买行为。
“喜加一”现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无论是跟风购物型还是囤积强迫症型的玩家,他们都为这一独特现象提供了土壤。而作为一个观察者,我更愿意将这一现象看作是玩家们在游戏世界中的***与尝试,尽管其中有不少曲折和遗憾,但这也是游戏文化中的一部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这个游戏世界的多样性。老游戏们被悄然累积,尘封多年却未曾开启。这些场景,犹如松鼠囤积坚果般熟悉而有趣。人们不断地把游戏带回家,仿佛将快乐和期待囤在心头。这样的囤积行为,如同松鼠囤积坚果一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强迫症现象——松鼠囤积症。
据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患有囤积症的人数高达六百至一千五百万,约占美国人口的百分之五。这些人群中的大多数智商较高,他们在囤积游戏的过程中更享受囤积物品的过程本身,而非游戏的实际体验。这些囤积游戏的我玩家,他们更看重的是囤积的过程而非游戏本身。对他们而言,玩游戏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囤积游戏的时间安排。对此,我认为只要不影响生活质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但如果因为购买游戏而导致经济问题,那么可能需要寻求一些外部的帮助和平衡。比如找个不玩游戏的女朋友,可能会带来显著的效果哦。
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是买了游戏却不去玩的人,那就是在生活中奔波的你我。我们都清楚,“没时间”成为不玩游戏的最大理由。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人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能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不断购入新游戏,成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抗争和命运的控诉。这种行为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保持少年心态的渴望与执着——“男人至死都是少年”。每一款新游戏都承载着人们的期待和梦想,即使无法立即体验,也依然珍藏在心中。这种情感或许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但每一个游戏玩家都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热情和执着。(***转载自BB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