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 手游“换皮”还能玩多久?
手游换皮,一种看似创新实则复制的游戏推广手段,早在2015年便已萌芽。它通过更改游戏外观元素,如icon、名字等,而不改变游戏内核,将新游戏推向市场。在最初的阶段,这种玩法效果极佳,带来了游戏营收的爆炸性提升。

手游换皮的巅峰时期无疑是2016年底。当时,付费榜上甚至有多款看似不同实则相同的游戏并存。到了2018下半年,随着游戏行业大环境的变化,换皮时代似乎迎来了终结。
一、换皮+联运:在初期,换皮与联运的结合为游戏营收带来了显著的提升。CP方与发行方开始心照不宣地采用换皮战术,通过联运平台逐渐发酵。他们通过将单款游戏分包给多个联运团队,尽可能拿到更多平台的流量,迅速扩大营收规模。为了从渠道获得更多的曝光量,联运团队会考虑上线多个换皮产品。认真调整游戏角色、场景等美术资源的换皮产品对于大部分玩家而言难以分辨。随着渠道对产品的审核更加严格,通过换皮上渠道的路子被堵死。
二、换皮+刷榜:当渠道之路被阻断后,刷榜成为换皮游戏的另一种主要手段。当时App Store针对这种乱象尚未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换皮游戏在榜单上上演的“魔幻剧情”一度达到顶峰。厂商通过换皮成多个包体上线App Store,抢占榜单前列的资源位,形成短期的用户量暴涨。仙侠、传奇等品类成为当时换皮的典型代表。尽管现在App Store的榜单价值被弱化,但换皮与刷榜依然紧密相关。
三、换皮+买量:随着渠道的“围堵”和App Store的逐渐严控,买量的兴起成为换皮游戏的温床。相比前两者的“条条框框”,买量更能将换皮游戏的营收效果最大化。一些月流水达到亿级的产品,在榜单上难以看到其踪迹,却在买量平台上风生水起。去年包括一些官斗类游戏、传奇类游戏等都通过精准买量,在市场上洗出更多用户。买量模式给“换皮”注入了新的价值。
四、到了2018年下半年,随着整个游戏行业大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对网络游戏实施总量调控的宣布,换皮时代似乎迎来了终结。一方面版号门槛的不断提高和游戏版号的严格把控让未来换皮产品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市场正处于产品荒的状况也在影响发行商的选择和对游戏生命周期的重视转向长线运营和精品化开发成为行业的新趋势和挑战。这也预示着未来厂商对于换皮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转而寻求更为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对于发行商而言,用户买量的红利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发行商更倾向于在第一波利润中分得一杯羹,对于合作中的“分食”模式并不热衷。尽管通过简单的换皮操作可以短暂提升游戏的关注度,从而冲击更高的市场份额,但这种策略犹如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破坏整个产品。相较之下,精品化、独家代理以及拥有长久生命周期的游戏更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环境。
买量平台的态度对于换皮游戏的未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换皮游戏似乎只剩下买量这一条道路可走。在版号暂停的这段时间里,部分厂商为了产品的顺利上线,在规则的边缘疯狂试探,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乱象,如使用P版号图、旧版号上新品等。买量平台目前尚未对这些行为进行严格审查。未来,如果买量平台开始严格限制无版号产品,加强渠道管控,那么换皮游戏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极大的挤压。
至于那些尚未被版号限制的长尾流量,虽然它们或许能为换皮游戏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这部分流量是否足以支撑换皮玩法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曾经盛行的换皮游戏如今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换皮游戏的成功只是过去的阶段性产物,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游戏市场将更加注重游戏的品质和长期价值,换皮游戏的空间将逐渐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