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朝代的人能吃到玉米
玉米在中国的传入与普及历程
中国关于玉米的食用历史源远流长,虽然最早明确记载其食用的朝代是明朝,但真正让玉米成为大众化粮食的时期却是清朝。让我们一同玉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传入与普及历程。
一、传入时间与早期记载
明朝中期,玉米从美洲传入中国,经由欧洲航海贸易而来。据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巩县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记载中称之为“玉麦”。安徽颍州的地方志在更早的1511年就提到了“珍珠秫”,这也被认为是玉米的早期名称之一。尽管部分元朝文献如《饮食须知》《食物本草》中提及的“玉蜀黍”“玉高粱”等名称暗示了玉米可能更早传入,但目前学界对此尚未达成共识,主流观点仍认为明朝是玉米传入的起点。
二、普及过程与朝代覆盖
明朝中后期,玉米的种植范围逐渐扩大。至明末,玉米已传播至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十余省,但主要是作为地方性作物存在,并未大规模推广。到了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玉米的适应性强、高产等优势,其种植区域迅速扩展至全国20余省。到了18世纪初,包括台湾、贵州在内的偏远地区也开始种植玉米,此时玉米已成为常见的粮食,普通民众都可以普遍食用。
三、关于传入路径的推测与争议
关于玉米如何传入中国的具体路线,学界存在多种推测。有观点认为,玉米可能通过西北陆路,经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新疆,再向内陆扩散。也有学者认为,玉米是通过西南陆路,从印度、缅甸传入西藏,再进入四川。还有一种观点是,玉米由葡萄牙人经菲律宾、广东等沿海地区传入,即东南海路。目前关于玉米的传入路径尚未有定论,仍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
虽然明朝中后期已有部分地区开始食用玉米,但真正让玉米广泛普及、成为大众化粮食的时期是清朝。未来随着更多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涌现,我们对玉米在中国历史的传播和普及过程将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